初探現代歐美的復古傢俱時,面對一些造型簡潔、線條精練的家具,常常會有一種疑惑,到底它是原生的北歐傢俱?還是有著斯堪地那維亞血統的美國 MCM 傢俱?
MCM(Mid-Century Modern)世紀中期現代主義,這個二戰之後最重要的美學風潮,至今仍在全球設計界與收藏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如果要以一個特定的風格來定義 MCM,那顯然是辦不到的。因為如同美國社會的縮影一般,MCM 的成形兼容了許多不同的美學主張,而彼此之間又互相交融,例如自然的有機派(Organic Design)、科技的原子時代(Atomic Age)、還有理性如包浩斯(Bauhaus)與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等。而斯堪地那維亞設計這個長得跟美國 MCM 很像的風格,兩者之間究竟有何關係呢?
在 20 世紀前期,以德國包浩斯為主的現代主義式美學,幾乎風行了整個歐洲。因此從 20 年代開始,許多北歐地區的設計師就不斷地從德國取經,希望藉由新的設計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但生活在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人們,並不滿足於鋼管、膠合板這些冰冷的工業材料,於是乎一種更貼近人性的功能主義便在此孕育而生。1930 年在瑞典舉辦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之後,基本上已確立了整個北歐地區未來的設計走向。就地取材的木材、羊毛、亞麻等,既廉價又永續,符合「人人都買得起好設計」的理念,也讓斯堪地那維亞逐步形成以自然材質柔化機能主義的北歐式現代風格。
二戰之後,斯堪地那維亞現代風格的設計開始風行於美國,尤其是丹麥的傢俱,其指標性的作品被大量引進,加上它們倡導的「大眾化設計」(Democratic Design)——即人人皆可享受高品質又可負擔的傢俱——完美契合了美國新興中產階級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時的北歐設計師們在美國受到了相當大的推崇,如丹麥的漢斯・韋格納(Hans J. Wegner)、阿納·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芬·尤爾(Finn Juhl)、波爾·莫根森(Børge Mogensen),亦或是瑞典的布魯諾·馬特森(Bruno Mathsson)、芬蘭的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等等。
承襲北歐傢俱對地方風土的重視,受到他們影響的美國設計師,利用在地的材料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貌,例如將昂貴的進口柚木,改為美國盛產的胡桃木,甚至加入模壓膠合板、貼皮等工業技術;不同於北歐家具多偏好以木質凹槽或小巧金屬件低調處理把手的做法,美式的 MCM 家具則大膽地加入許多黃銅或鋁合金的配件;為了適應美國較大的居家尺度,美式的家具通常更大更寬厚,而在線條表現上,美式MCM同樣擁抱有機弧線,但更傾向以新材料一體成型,或用更外放、更具雕塑感的手法來詮釋,與北歐內斂的木工藝曲線形成對比。在這場運動中,誕生了許多的本土設計師與品牌,例如:保羅·麥考布(Paul McCobb)、延斯·里索姆(Jens Risom)、American of Martinsville、Heywood-Wakefield、Broyhill等。
在北卡羅來納州有個名為海澤伍德(Hazelwood)的小鎮,這裡曾經有一些小廠牌聚集,他們生產著典型的美國 MCM 家具。例如創立於1904年的烏納古斯塔(Unagusta Manufacturing Co.),原本是一家傳統的美國南方家具工廠,當戰後轉型推出現代風格的家具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歐設計的 DNA 如何被「美國化」。例如在櫃子的外頭,以黃銅五金代替隱藏式的把手;將木頭從柚木改為美國楓木或松木,並且在表面貼上木皮;雖然承襲了北歐圓錐櫃腳所創造的「漂浮感」,但體積卻比北歐家具大上許多,顯得更為渾厚,雕塑感更強。
烏納古斯塔(Unagusta)的家具就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整個美國 MCM 設計的發展核心:將北歐的簡潔線條與工藝精神,與美國的地方風土、工業能力和生活文化三方融合,最終創造出一種跨國界、跨文化,甚至是跨世代的經典風格,至今仍被喜愛與重視。
0 comments